姓名:赵越

性别:

生日:1980年2月

类型:扶贫助困好青年
民族:
职务:聊城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事迹简介

2017年2月2019年3月,该同志被省委组织部选派担任冠县定远寨镇呼家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积极争取各类资金1400多万,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发展富民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5万元,贫困户全部成功脱贫,呼家村完成了由省定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亮丽转身。

事迹详情

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 ——记聊城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 聊城大学派驻冠县定远寨镇呼家村第一书记赵越 共青团中央离聊城市冠县定远寨镇呼家村,有多远?高校团干部离村大队书记,有多远?如果放在两年前,聊城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赵越或许还不知该如何回答。而现在,他有了自己的答案。2017年2月,刚结束一年多在共青团中央借调工作返回学校不久,赵越就被省委组织部选派挂职担任聊城市冠县定远寨镇呼家村第一书记。 从共青团工作最高的领导机关直接到最基层贫困村庄,从高校共青团干部直接成为一名农村干部,作为一个农村新人,赵越在两年的时间里,放下了身子、甩开了膀子、撸起了袖子,把实事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2019年3月赵越挂职期满,在省选派办进行的全省第三轮第一书记帮包工作考核中,该同志成绩为“优秀”;鉴于其优异表现和作出的突出贡献,冠县县委决定给予记三等功奖励,并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帮包结束要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们自发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和依依不舍的泪水,更是代表着对赵越两年第一书记工作的最高评价。 如今再见赵越,言谈举止间感觉他已成了正儿八经的“呼家村人”,张口闭口还都是一个个村里人、一件件村里事儿,俨然对村子已经有了断不了的真情,提及感受时,他激动地说:“这两年无怨无悔,终生难忘!” 两年前,呼家村还是个镇干部提起来就挠头得落后村,街巷不通、道路泥泞,还有苍蝇乱飞的臭水沟、年久失修的桥梁,村里产业更是停滞不前,集体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而两年后,在赵越的手里,这里一切都变了样。 把“小事”当成“大事”,才能得民心 从机关到基层,从“高干”到“村官”,赵越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何才能尽快接上“地气儿”当好“村官”?赵越觉得首先得把老百姓儿的“小事”当成自己心里的大事儿。“要想走进老百姓心里,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百姓认死理儿,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赵越在村里广泛发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对老百姓有求必应。像给村西心山大爷找羊、给村东林大婶从聊城大药房捎药、给孤寡老人呼大爷送去收音机解闷、给失去左手的呼大叔联系医疗报销、给孩子解决上学的难事儿......不管啥小事麻烦事,在赵越眼里都是大事。 吃的是农家饭,住的是农家房,干的是农家活,赵越就踏踏实实和村民们真心换真心,不摆什么领导架子,不动什么歪心思,挨家挨户参与村民事务。“赵书记他来了没多久俺就信他,他是给俺们办好事哩,是好人!”,村里德高望重的呼顺堂老人说道。 注重素质提升,才是治本之策 赵越深知,他呆在呼家村的时间有限,但村子要想不断发展,仅仅两年的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他不能只留下“金子”,最重要的是给村里留下“点金子的手指”。这“金手指”就是完善的“党建机制”和长期的“关爱机制”。 刚进村的时候,呼家村党建基础非常薄弱,支部书记在其位基本不理其政,村干部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支部生活长期不开展,村务党务不及时公开,村民上访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种状况,赵越决心在村里让党员旗帜高高飘扬。他积极和村党支部书记谈心沟通,鼓励支部书记勇敢挑起担子,担当有为,在赵越的不懈努力下,村党支部由“台后”变为“台前”,党员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 赵越非常注重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流动党员。他要求流动在外的党员,每年至少通过电话、书面报告等形式向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另外还通过组织党员学习、观看反腐影片、办党员夜校、做专题培训等,不断提升党员素质。 除了日常管理,他还以“七一”建党节和十九大精神学习为契机,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我为党员讲党课”、“亮身份”做星级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现在,呼家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一改从前。在村民监督下,党员干部工作也越来越透明了,“俺们知道,赵越书记是省里派来的好书记,党和国家都没忘了俺们,还记着俺们哩,这下俺们有好的领导了!”村民们对记者纷纷说道。赵越不仅对呼家村治了标,更是治了本,有了好的领头人,呼家村的发展道路一定越来越顺畅! 在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同时,赵越书记的眼光瞄向了那些留守老人和儿童。村里有不少上学的孩子,爸爸妈妈远在外省地市打工,只得长期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生活,每年春节才见父母一面,赵越书记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帮助部分老人孩子赶赴外地,见到了深深思念的亲人,圆了老人孩子到外旅游并与家人团聚的梦想。由此,赵越又积极联系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专门在该村设立“关爱小屋”,作为长期资助,同时争取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资金支持,决定发挥自己在聊城大学团委工作的优势,建立长期大学生志愿者帮扶机制,即使第一书记工作帮扶结束了,他也要每年带领大学生来该村进行“留守儿童”的志愿帮扶。 有了支柱产业,才能稳固脱贫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赵越自始至终就将产业发展作为帮扶主旋律,他在多次与镇党委政府、两委成员全面分析梳理村里实际情况后,坚持因地制宜,给村里“量身定做”了蔬菜大棚扶贫产业项目。 可帮扶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村民的思想大多都还很保守,提起建大棚行动上瞻前顾后,总持观望状态。本想好心帮扶,却连老百姓的支持都得不到,赵越心里五味杂陈,但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几次和聊城大学农学专家的交流,更坚定了发展蔬菜大棚的决心。 为解决这一难题,他走东家,跑西家,一天到晚扎根到村子里,与村民谈心交心,还组织两委成员、致富能人、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工作后,村里人开始参与自建或承包租赁扶贫大棚。有的农户资金不足,他就帮忙联系贷款;有的农户贷款办不下来,他就自己垫钱帮助村民。慢慢地,在赵越的带领下,呼家村蔬菜产业园区初见规模,园区内包括高效集约冬暖式蔬菜大棚和育苗大棚两个产业,占地200多亩,投资达400多万元,2018年产业园区取得良好效益,助力全村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呼家村紧邻259省道,来往交通便利,所在乡镇许多大车司机都将车停靠在呼家村附近,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就餐地点,赵越看到这一商机,积极争取省旅游扶贫资金75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50多万元,建设近7000平米的大型生态餐厅,每年给村里增加固定收入6万元。两年来,除了给贫困户外的扶贫收益资金外,仅用于公益性事业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就突破了15万。 “当时啊,看着百姓们越来越信我,帮扶也开始走上了正轨,我这心里是真得高兴!干劲儿都更足了!”赵越现在提起来还难抑制激动之情。 赵越把一腔热血倾洒在村子里,两年来共统筹协调各级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新修道路2000米、生产桥1座,安装路灯80盏,新建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1处,打造休闲垂钓生态园1处,完成村内胡同硬化24000平米,新建排水沟910米,美化墙面8000平米,道路两边栽植绿化苗木3000余株,旱厕改造400多户,成功引进49万元的污水处理环保项目,使原来脏乱差的形象彻底改变了模样。如今的呼家村有了宽敞的街道、明亮的路灯、设施完整的体育健身场、干净的排水沟,村民收入也增加了,村子也变美了,“烂呼家”华丽转身成为了“美呼家”。村民呼洪顺每天都在村内散步游玩,他自豪地说:“以前我们是烂村,现在我们是幸福村,让其他村羡慕去吧。” 回想两年前,赵越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现在他自信已经做到。但赵越心还依旧牵挂着呼家村,他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呼家村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村民都能住上楼房,而且会像城里人一样在村集体产业园区里就业上班。那一天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