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50053
学生说,他是人生的导师。是同他们一起十年奔波鲁青藏,为高原500多名贫困学生搭起爱心之家的“老志愿者”,温情、博爱。
记者说,他是“最牛评论员”。近十年来年均接受媒体采访300次左右,为多家媒体义务担任评论员,为弱势群体,敢言、直言。
委员们说,他是“提案大王”。任省政协委员和常委14年来,单独撰写提案162件,其中有7项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能言、善言。
他就是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民进山东省委委员、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
挑战权威,有勇气,还得有底气!
2015年的一个夏日午后,坐在赶赴外地的列车上,邓相超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省卫计委的工作人员打来的。他这才知道,在上午郭树清省长主持召开的推进我省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改革专题座谈会上,作为一个非公共卫生领域的政协委员,他在会议研究专题之外,提出了关于构建“互联网+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传播体制机制的建议,通过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透明度,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引起了郭省长的高度重视,并亲自督办,这才有了这一通急切的询问电话。
这在邓相超参政议政过程中,是一个常见的镜头。
2005年1月19日,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张高丽要参加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教育界联组对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当时我省大力发展制造业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且连续3年下滑。在所在小组确定让他发言之后,邓相超便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将发言主题确定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讨论会上,针对质疑,张书记先后4次插话解释,他也4次坚持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场的人都暗暗佩服他的勇气。最后张书记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较高评价,并要他形成书面报告递交省委。第二年,张高丽书记要求省政协成立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建设发展调研小组,相关领导便点名让他参加小组调研。此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请教专家学者,查阅相关理论,对每一个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证,最后形成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我省产业结构》的提案,提交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该提案被省政协评为2006年重点提案。
渣土车如此疯狂为哪般?
自2007年下半年,我国一线城市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济南,渣土运送变成一大产业,济南市民也第一次见识了渣土车的“疯狂”:超速、闯红灯、超载、乱停、乱鸣、乱撒。更要命的是渣土车肇事伤人、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为此,邓相超开始了近两年的关于治理渣土车的调研:跑遍了济南市区的绝大部分工地,并察看了指定倾倒渣土场所及线路;用了7个晚上,大都在凌晨2~4点,追踪违规渣土车;走访了市区渣土办和有关的专业人士。
渣土车之所以疯狂,是利益,利益驱使在整个利益链条中最末端的司机只有多拉快跑才能挣到钱。层层转包,渣土车主做为这一链条的最后一环,真正到他们手里的钱少而又少。一辆渣土车一晚上跑不上10趟,很难赚到钱。
根据调研,他最后形成了提案《关于加强渣土车管理的建议》,提交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引起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高度重视,将该提案转化成了正式文件下发17个地市。
新农村的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2007年夏天,他依例回到老家度假,还没进村,就闻到了阵阵恶臭。家门口池塘一池污水,臭味弥漫。原来村头有一家小化工厂,污水不经任何处理便排进了池塘。
热情的邻居送他一些农产品,并善意地提醒,这些东西不要送给别人,留着自己吃。他才明白,留给自己吃的一般不施化肥和农药,尤其是绝不用剧毒农药。原因是,我们原本肥沃的农田,由于长年过度使用化肥,有一大半已经严重板结,不施化肥已经不可能有好的收成。
随后两年的时间,他分专题进行了调研,走访了种粮大户和我省几个农业大县,并专门请教了农业部门专家。在2008年省“两会”上,他向山东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当年被省政协评为“重点提案”。2010年,为遏制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他又向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遏制农村环境污染的再建议》。
那场大雨,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水是泉城的神韵,水是济南的灵魂。然而,在2007年的7月18日,水却成了济南的一场灾难,成了许多济南市民的一场噩梦。
那天下午,他乘坐学校班车回家,瓢泼大雨让不过数千米的路程走了1个多小时,平时宽阔平坦、交通拥挤、人流穿梭的和平路变成了一条河,只见水流湍急,浊浪滚滚,路旁污水井有的喷出了高达将近2米的水柱。沿途随处都有熄火的汽车,到处都可看到顺流而下的杂物和被冲走的自行车。
突然,北侧人行道上有市民焦急地向车内喊叫示意:“车别动!”打开车窗询问得知,一女孩被大水冲到了车底下,女孩的身子已卡在车轮与排气管之间昏死过去,水流已漫过车底盘,淹没了女孩,只有车右后轮处还露出女孩的一只手。他和同事们立即下车,在湍急的水流中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大约5分钟左右,女孩被救了出来。
大雨结束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济南各行各业又恢复到往日的忙碌和平静。然而,他的心情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急雨降落的时间不到1小时,怎么能造成这么大的灾难?根据山东省民政厅信息,截止到7月22日,“7·18”特大暴雨死亡人数达34人,失踪人员4人,受伤171人。给济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3亿元。
为什么济南市南部山水不到半小时就倾泻而下,肆虐于中心城区?这仅仅是一场天灾吗?
近半年的时间,他围绕着困惑他的一个个谜题而奔波:察看了济南市的地理形势;先后拜访了规划、城建、给排水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访了济南市城建、规划、环卫等政府职能部门。找到了造成“7.18”灾难的各种原因。
除了历史上的“百年一遇”、南高北低的特殊地形等客观因素,还有重要的问题:一是泄洪沟渠功能的丧失,不少的沟渠已被淤塞或者填埋,剩下的沟渠又有不同程度的篷盖,滚滚而下的洪水只能顺街道而流,所以每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都成了湍急的河流;二是原有泄洪管道老化狭窄,而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扩张的需要,造成排泄不畅。三是预防措施不得力,预警机制不完善,人民群众险情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1月,他向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了《济南“7.18暴雨”后的反思和建议》的提案。
2008年1月21日,就该提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的“两会聚焦”栏目中播出,时间长达10分钟。
(作者: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