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53419

一切为了残疾孩子

——记夏津县政协副主席,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袁敬华

与聋哑孩子们交流。_副本.jpg

 

袁敬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政协副主席,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从从事特殊教育20余年,将青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残疾孩子,奉献给了她所钟爱的特教事业。她创办的学校历经20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集残障儿童学前和义务教育、康复训练、医疗救治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规范化特教学校,被山东省慈善总会命名为“山东省残疾人康复基地”、被省政府授予“省优秀残疾人之家”、“省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其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评价。她本人已连续三届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陆续荣获第五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级奖励和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志愿者标兵、助残先进个人、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敬业奉献模范、全省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坚信“铁树开花”——聋哑孩子终于开口说话

1992年,她高考落榜。拒绝班主任老师让其复读再考的再三劝说,不顾父母亲朋的反对,有感于乡邻两三个聋哑孩子渴望上学,凭借自家的几间厢房、一盘土炕、一面镜子创办“精华聋儿语训学校”。九十年代初,教聋哑孩子被誉为“铁树开花”,特别是在农村,被普遍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她坚信“铁树”一定能够“开花”。为此,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花开有声》。

教孩子发声的确很难。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单词,都倾注了袁敬华的汗水和泪水。有的聋哑孩子已经过了最佳语训期,有时为了教会一个发音,尽管教上几十遍、上百遍,但仍不能清晰发出。她甚至经常跑到跑到村外暗自哭泣,恨自己没有能力教会他们,但哭过之后继续反复地教,并努力尝试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康教结合的雏形由此产生。她在教学中融入康复训练的手段,自编舌操,让学生定时训练,让学生拿着纸条放在嘴边,模仿自己的口形、舌位以及纸条的倾斜程度;还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发音部位学,孩子们每学会一个音,她的脖子都被捏红一片,润喉片、消炎药总是形影不离。就这样,经过几年的探索,在专家的指导下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聋儿语训教学模式。来到她学校的聋儿语训总有效率达到了100%90%以上的聋儿经过3-5年的教学训练后,实现回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愿望。

敬畏特教事业倾其所有修学校——征婚办学

1997年,袁敬华能让“哑巴”孩子开口说话的消息不径而飞,办学事迹引起媒体关注。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家里的房子全都用上了,父母的炕上,教室的桌子上,都住上了孩子,房子还是不够用。农家院里搭起了一间遮风挡雨的帐篷。

夏天睡帐篷还好点,到了冬天,孩子们冻得直哭。她绞尽脑汁想法给孩子们温暖。想到了自家的大麦秸垛。她和学生一起动手,干净、生态的麦秸成了师生御寒的床铺。面对着眼前的困难,经过反复考虑,她终于横下一条心,要修建一所独立的属于这些残疾孩子的学校。可是没钱怎么办?绞尽脑汁,她含泪、咬牙写下令所有人都想不到,令父亲怒气伤身的决定——征婚办学。就这样,一个花季少女的爱全部奉献给了这些参加孩子们,换来了一所属于这些残疾孩子的独立的温馨的特殊教育学校。这年,袁敬华21岁。而慈祥并一如既往支持她的父亲却换上高血压、心脏病,不到60早逝。

2002年,袁敬华的学生已近百名,渐渐地外市、外省开始有学生慕名而来。由于地处偏僻农村,交通不便,学校的发展受到制约。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的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学校迁至县城开发区,并迅速膨胀,类别增加到聋哑、智障、自闭症、脑瘫四类残疾孩子。2012年鉴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学校迁建到现址。目前,她的学校已达到730多名学生,172名教职工,占地面积5.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成为国家级人工耳蜗定点康复机构,省级听力语言、智障、孤独症、脑瘫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山东省第二批“康教结合”项目实验学校,

质的飞跃康教结合到医教结合—总理肯定“功德无量!”

为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全面康复与发展,她从教育和康复角度入手,积极探索“医教结合”新路子。20125月,报经县、市卫生部门批准,创办以脑瘫儿童医疗康复为主的“康复医院”,康复医院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投入1100多万元,高标准配备有PTOTST以及水疗、蜡疗、熏蒸等医疗康复器械,高薪聘请有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评估师以及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她所创办的学校本着“当医则医,当教则教;医中有教,教中融医;医为教用,教由医辅;医教结合,科学发展”的原则,在规范管理、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康复师)队伍、医学治疗与教育教学时间搭配、治疗项目与课程开设、效果评估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脑瘫儿童在医院以“医学康复”为主,康复之外的时间在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从基本生活、基本常识教起,而且在教学中也渗透着康复。现在,入学一年以上的脑瘫孩子已现效果。2014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严隽琪,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到校调研,对医教结合实验给予高度评价并给予指导;420日,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到校调研,对医教结合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山东团讨论,袁敬华有幸汇报“医教结合”工作,得到总理高度好评,总理高兴地说“'医教结合'经验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你们做的工作功德无量!”

学校“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办学理念和“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被定义为“夏津特教模式”。20167月,山东省残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计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学习推广“夏津特教模式”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学习。

办学20多年来,袁敬华让680多名儿童走出校园,使380名学生进入了正常学校就读,300多名孩子成家立业自食其力,为数百个家庭减轻了负担和痛苦,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维码内容页底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