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50024
图为2016年5月王伯之(前左)陪同济南市副市长苏树伟(前中)视察盾构机生产车间。
“这台机器从研发到下线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质量安全能保证吗?”今年5月11日,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视察济南轨道交通R1线项目现场时问道。“郭省长,我可以自信地向您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回答他的是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省政协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民革济南市委主委王伯之。而他们口中的机器,正是承担了济南第一条地铁挖掘工作的“开拓一号”——山东首台大直径地铁隧道盾构机。王伯之缘何如此自信?他又是如何将盾构机生产落户济南的呢?
抢抓机遇确定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中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列为十大重点突破发展领域之一,盾构机可是轨道挖掘的关键设备,我想我们已经提前抓住了这个机遇。”站在第二台盾构机“前进一号”前,王伯之露出了微笑。人们常说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为了这个机遇,王伯之已经准备了6年。
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济南重工)是济南市最大的通用机械设备生产企业,是一家具有67年历史的老国企。新时期,老国企如何焕发新活力是王伯之一直思考的问题。“行业这些年下行压力非常大,但我们还一直遵循创新发展的路子,一直调整产品的结构,要做世界领先的产品。”王伯之向记者表示。为此,他提出了“做朝阳领域里的世界领先产品”的发展战略。
2009年,王伯之敏锐地察觉到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潜力。“我们厂现有的生产布局和工艺水平非常适合生产盾构机产品,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转型升级。”面对新机遇,王伯之并不盲目。方向既定,王伯之便专门成立小组就盾构机进行市场调研、技术储备工作,多次与德国海瑞克、日本川崎、中船重工等知名盾构机制造商就生产技术、运营模式进行交流,并争取到为它们生产盾构机部件的订单。到了2014年,除部分关键配套件需进口外,济南重工已具备了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的能力。
这时,机遇也悄然而至。2015年1月,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公布。当王伯之提出争取这个项目的想法时,不少人还是打起了退堂鼓,“咱们没经验,领导凭啥选咱呀?”“哪怕只有1%的机会也不能放弃”,王伯之斩钉截铁地说到。这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性格。
随即,一份《关于济南重工发展隧道掘进机产品的报告》摆到了济南市政府领导桌上。2月初,分管副市长苏树伟带领相关部门和专家到公司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公司的发展思路。
注重研发走在时代前列
在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6月19日,济南重工隧道建设装备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美国罗宾斯、德国海瑞克和日本三菱、小松等国际一流的隧道建设装备企业纷纷表达了合作意向,而王伯之坚持与国内制造商合作。“国内的盾构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打造出中国品牌”。同年9月,济南重工与济南轨道集团和中铁装备集团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合资成立了济南中铁重工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王伯之迅速带领员工推进盾构机项目各项工作。
研发中,他特别交代要增加地下水回灌设备,这是以前的盾构机产品中不曾设计的部分,无疑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面对反对声音,王伯之坚持己见。在他看来,一个健康的企业不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还应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守护者。“这个设备能保证施工中80%的水不被浪费。泉水是济南的名片,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济南重工的盾构机设计不仅考虑到环境,还兼顾了地铁百年后的发展。他们把开挖直径设计为6.68米,可形成5.8米的隧道直径。目前在全国已建成的地铁中,隧道直径基本都在5.8米之内,而隧道的使用寿命基本在100年左右。王伯之介绍说:“100年后需要对隧道进行加固,如果直径较小,那么加固后就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盾构机能够形成较大的直径,加固后也不会影响地铁运行,百年之后再对加固钢板进行更换就行,不需要拆除重建。”
加强管理打造企业形象
无论走在济南重工厂区的哪个角落,都会想到整洁二字,甚至车间里赶着工期的工人,他们面前摆放的工具都井然有序。这也是王伯之多年来强化现场管理的结果。在他看来,作为装备制造企业,加工车间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形象和产品质量。为此,济南重工制定了严格的考核体系和劳动纪律。
严格的管理培养了工人们严谨负责的职业素养,也为产品质量打下坚实基础。有一次,盾构机装配完成测试过程中,工人们发现空压机提供的空气压力忽高忽低,初步判断是接头出了问题。盾构机设备复杂,涉及水、电、气等3000多个接头。可机械不能有一点马虎,他们采取挨个区域关闭阀门进行测试的方法,花费了4个小时,最终发现一个接头出现气模,更换了接头后,气压就稳定了。
目前,“开拓一号”、“前进一号”两台盾构机正在地下各以每月200米的速度掘进着,“开拓二号”已运往施工现场,济南轨道交通R1线所需的其余三台盾构机也在紧张生产中。R3线全线使用的13台盾构机也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济南重工计划三期的盾构机项目也在建设施工当中,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各类盾构机100台套的生产规模,实现年产值80亿元、利润5亿元、利税8亿元。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在谈到盾构机项目花落济南重工时,苏树伟副市长这样感叹道。正是因为王伯之多想了一步,做足十分准备,抓牢一次机遇,带领老国企“二次创业”,成功实现传统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