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53708

行慈布善济乡邻

——记邹城市政协委员、圣禹水利建设工程公司董事长 孔祥银

孔祥银,山东省济宁圣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经理,邹城市政协八届、九届政协委员,石墙镇小石村人。现年64岁的他,贫苦农民出身,小学二年级辍学,白手起家创业。7岁时好心大妈的一个救命菜团子在他心中埋下了感恩回报的种子,因6角钱学费而抱憾中断学业让他致力资助贫困学子。踊跃捐建学校、便民桥、自来水塔和水泥路等公益设施,36年如一日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现已累计捐款捐物、投工投劳1600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众4000多人次。自2006以来,累计投资200多万元资助了135名贫困大学生,其中有49名孤儿,现已有2人为北大、清华的博士生,17人考取研究生。2006年,孔祥银被评为邹城市十佳爱心使者”“济宁楷模、山东省大众慈善之星,受到原山东省副省长、省慈善基金总会会长谢玉堂等省领导亲切接见;2007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爱国华商新春团拜会暨最具影响力企业家颁奖盛典上,他被授予最具影响力企业家荣誉称号,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等领导人亲切接见;2012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并被济宁市授予慈善之星称号;2013年他荣获第八届中华慈善奖,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表彰大会和颁奖仪式。

 

打拼创业——他是一名硬汉子

 

太早太多的重负和磨难,使孔祥银练就了一副勇挑事业重担的铁肩膀,练出了敢于打拼,笑傲“人生江湖”的真本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一首流行歌曲如此唱到,孔祥银的创业之路、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日趋旺盛,建筑业的巨大市场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初露端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心想干成点事情的孔祥银悄然加入了建筑队伍。那是1983年,孔祥银以10多块架板,十几号人,靠贷款2000元作垫底金,承接了小乡办公场所的部分建设工程,开始了他进入建筑行业的“处女作”。按他的话说,当时看重的并不是想挣多少钱,有多少效益回报,只图增长见识,摸索经验,锻炼队伍,积蓄实力。从这个朴素而真诚的愿望出发,孔祥银逐渐崭露头角,声名雀起,直至一发而不可收,现如今,一干就是30多年。广厦如林平地起,功业悠悠天地间。也许下面的4句话可作为孔祥银所获成功的一种注解:诚信为本是我们遵从的格言;热情服务是我们不变的承诺;货真价实是我们忠诚的秉性;依法经营是我们执着的坚守。


履职为民——他是一名好委员


    孔祥银被选为邹城市政协委员以后,积极参加政协的各项会议和活动,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忘初心,履职为民,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共谋和谐,共促发展,发挥了一名优秀政协委员的良好作用。

“常闻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孔祥银的家乡石墙镇,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热火场面,什么旅游开发、经贸物流、水利工程和交通道路设施等项建设工程遍布其间,一些当地的和部分外地的从业务工人员,也顺势抱着打工挣钱的良好愿望纷至沓来。但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有的农民工因数月拿不到工资而生活窘迫,处境尴尬。细心的孔祥银发现了这些存在的社会问题,他决定提报一份提案,将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上去,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他利用工作之余,多方奔走,与农民工进行认真交谈,掌握第一手资料。没有上过几天学的他无法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只能晚上回到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口述出来,请邻居、朋友帮忙整理,往往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害怕遗漏了什么。大会期间,他联合几名委员联名提报了《关于帮助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提案》,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批转有关部门督促解决。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孔祥银多年来时刻提醒自己,要维护委员形象,树立委员榜样。那是一个冰雹肆虐的日子,南刘庄村10多户西瓜种植户遭受到了意外的天灾,西瓜都被无情的冰雹砸了个稀巴烂,瓜农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天灾无情人有情。镇委镇政府号召本镇的企业家积极捐款救灾。孔祥银得知此情后,第一时间赶到镇里进行捐款。同时他还自己来到该村,拿出1万多元现金,为每位西瓜种植户送上1000元补偿慰藉金,使他们一度失落苦闷的心情得到些许抚慰。湖山、羊续、南坡、小石等村的5家村民不幸得了大病, 5家危房困难户难以安全度过雨季汛期,……对这类情况孔祥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帮在实处,他和镇里的其他委员多方奔走,积极向镇政府及市民政等部门反映情况,并自掏腰包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时身边的人偷偷问他为什么,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我是一名政协委员,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能做的还可以更多。”

扶难济困——他是一位慈善家

孔祥银发家了,致富了,但他却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全体公司员工的拼搏奋斗,我孔祥银自己该有何德何能创出这番天地。所以,多少年来他一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金钱,以一颗菩萨心对待乡亲,以一颗赤子心回报社会。孔祥银也由此经历着从一位民营企业家,向社会慈善家的转变过程。

1983年,当孔祥银第一次承包建小乡工程赢利3000元时,他首先想到买礼物去看望当年递给他菜团子的老年人,还看望了6位五保老人。后来年年如此形成习惯做法,村敬老院30多位老人在两节期间全部由他看望慰问,每人一袋面粉,10斤食用油,还给每位老人100元零花钱。老人们每次见了他,都会拉着他的手啦几句。本村还有一位孤寡老人郭廷谦生活十分拮据,大年初一还出去要饭。1981年的大年初一孔祥银得知后,找遍村子把破衣烂衫的老人领回了自己家中,让他热腾腾地吃了顿饺子饱。以后的20多年里,孔祥银都提前给他送去食油、面粉等年货,免得他再出去讨食,直至这位老人去世。

在公共福利和教育事业上,孔祥银以让利、捐资、投工投劳投物等形式给予了大力支持。1992年,投入20多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便民桥。1998年资助村里建起容量为50吨的自来水塔一座,解决了全村近3000人吃自来水的问题。2000年帮助村里铺设了4.7公里水泥路面,4条主要街道全部得到硬化,彻底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状况。孔祥银还积极资助困难大学生。截至目前,共计资助了困难大学生135名,其中49名孤儿,总计资助资金200多万元。

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孔祥银常说,对我本人来讲,吃饭能饱腹就行,穿衣暖和就行,住宿一席之地就行。他要把自己创造的财富回报于社会,尽可能多的投向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最需要帮助。

孔祥银说,“我要将慈善公益事业持续不断地做下去,直到自己爬不动为止!”

二维码内容页底部.jpg